天柱老人乌以风的“三个坚持”和“一个希望”

文章来源: 校庆办    发布时间: 2012-09-28 15:53:34    浏览量: 4581
       我到潜山四五十年,我立了三个“坚持”和“一个希望”的志愿。
      (甲)、所谓三个坚持,就是:坚持宣传天柱山,发展天柱山,使荒废六百年的天柱山成为风景游览区,激发青年们热爱祖国山川的思想感情;坚持保护开办四十年的野寨中学,使它在风雨中成长壮大,为国家多培养出一些人才;坚持纂修《天柱山志》,给后人留一点可靠的历史资料,为有志开发天柱名山的人们提供依据。
      (一)安徽潜山天柱山是中国的名山。汉武帝曾封为南岳。它不但峰峦奇特,溪谷幽深,而且有很多文物古迹。自南宋末年民族英雄刘源结寨抗元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荒废衰落。1933年,我才认识这个山,到1937年入山,更发现这座山的好处,觉得荒了可惜,要下决心开发它。自己当时捐款修路、建亭、修别墅。1942年,我由四川又回到了天柱山,住了一年,更增加我热爱它的感情。1945年,抗战形势好转,我又发起修建活动,募化了一部分资金,修石路,造宾馆,准备大事开发。1946年,时局不稳,我的开发事业,一时受挫,1952年,我离开了潜山,69年又回到了野寨,在这二十几年当中,不论处境多么困苦,思想感情上我总是时时刻刻怀念着它。我上山探访,回来写了一部《天柱山论要》,宣传天柱山,冷落已久的天柱山渐为世人所知。1978年以后,上山的人愈来愈多。经过各地专家、教授、画师、摄影师、诗人以及各级领导人的鉴定,都认为这座山的确好。终于在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44个风景游览区之一。天柱山抬头了,我的志愿实现了。这是我第一个坚持的结果。
      (二)1943年野寨抗战阵亡将士的陵墓修成以后,我喜欢这个风景区,遂接收开办私立景忠中学。当时学校经费困难,全靠自力更生来维持。初办只有初中三班,到1946年增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学生已有四五百人。47年,学校随潜山中学、潜山农职、潜山师范先后迁至安庆继续开学。安庆解放后,我立刻呈请人民政府把学校迁回。先在梅城办了半年,50年又迁回野人寨原址,改为景华中学。由潜山迁到安庆的其他几所中学,因无人负责,相继停办。独景中能原原本本地迁出去又原原本本地迁回来,不但原校舍没有被破坏,学校的一切东西都搬回来,所以解放初,潜山只有我这个学校存在,大是幸事。52年5月我离开潜山到安庆教书。 解放后,景华中学先后改名潜山中学,后改为野寨中学,在各方面都有发展。十年内乱,同其他学校一样,野中也在劫难逃。幸不久党中央拨乱反正,形势好转,学校也随之上了轨道。现在野寨中学已成为安庆地区的重点中学,校誉蒸蒸日上。回忆我在风雨飘摇的环境里,尚能坚定不移地维护它的存在,为国家保存了一部分教育财产,为野中发展留下了一点基础,这是我第二个坚持的结果。
      (三)1937年我发现天柱山以后,我就下决心为它修一部山志。因为中国大小名山皆有志,只有天柱山没有。这也是使它湮灭的一个原因。从37年到55年将近二十年,我到处搜资料,考历史,后来又通过实践,把资料一一和现实核对,终于写成了十四卷的《天柱山志》初稿。正拟排印,遇到57年反右,58年我投入改造。我这部稿子原放在友人江植庭家。64年,他由安庆下放到宿松套口。69年,我由农场下放前,曾派人到他家去取,不料在半年前已被红卫兵扫去。文化大革命时,我的书籍文物在野人寨全被红卫兵搬走。等我69年下放回家已荡然无存,忽然在乱纸堆里发现天柱山志初稿的原始资料,大部分未毁,我大为惊喜。第一部“天柱山志稿”已散失,所幸它的原始资料还存在大部,如果不趁这个时机再写一部,那机会一过,天柱山又将湮没多少年,资料再搜集就更难了。于是我下决心重修。从70年到78年,又费了八年时间坚持写下去,终于写成了第一部,共十二卷。现在这部重修本《天柱山志》经政府批准,由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这不但填补了中国山志的一大空白,而且也为宣传天柱山起一点推动作用。这是我第三个坚持的结果。
      (乙)、所谓一个希望,就是希望我写的《中国儒、道、佛三教思想的斗争、交流与演变史》能在84年年底写成。根据我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体会,在马克思主义未传入中国之前,从秦汉到“五四”运动,大部分是儒、道、佛三家的斗争、交流与演变的历史,这是中国思想活动的主流,它不但影响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而且影响中国的社会与政治。能综合起来把三教的斗争而引起的演变事实搞清楚,乐意对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们有所帮助。从77年开始编写,到79年已写成从秦汉到南宋部分,现在正续写元、明、清三部分。我要坚持写下去,看来,能完稿。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体会到要想有成就,首先要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对它发生感情,更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这个工作上,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阻挠,都决不退却。坚持到最后,自然有成就。其次要有好的形势,好的政治制度,你的工作才有保证。就我来说,不是党中央拨乱反正,国家形势好转,我这条老命早已“休克”,那就谈不上为开发天柱山作一定贡献,《天柱山志》也写不成,写成也不能出版。我要写《三教斗争史》就更难以想象了。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本文原载1993年9月10日野寨中学建校50周年《校庆专刊》)
文字:乌以风图片:
编辑: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