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琴老师

文章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18-04-06 20:41:27    浏览量: 94170
周竹琴老师 周竹琴,中学语文教师;潜山县政协第十二届、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荣誉情况:
  2014年安庆市高中班主任“主题班会”说课比赛一等奖
  2015年高中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安庆市一等奖
  2015年高中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安徽省二等奖
2015年高中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全国三等奖
2015年安徽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理论征文一等奖
2015年度校级“先进个人”
2015年安徽省政协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对口协商会发表论文《抗战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2015年潜山县政协专题调研论文《城市交通秩序和环境的问题与对策》
2016年安庆市高中语文论文比赛二等奖
2016年高考语文成绩全县第一名
2016年潜山电视台“名师话高考”特邀嘉宾
2016年安徽省高考优秀评卷老师
2017年野寨中学教师最高奖“乌以风奖”
2017年野寨中学首届中青年教师高考解题大赛语文学科一等奖
2017年发表论文《语文老师要“眼中有人”》 《中学语文》2017.2
2017年发表论文《诗歌这样看容易懂》《中学语文》2017.4
2017年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2017年潜山县第五届骨干教师
2017年出版个人专著《云水深处是吾乡》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98328号
2018年潜山县中小学生征文比赛优秀指导老师(学生作品获县一等奖)
教育教学成绩:
2008年所带310班语文高考均分理科年级第一名
2011年所带304班语文高考均分文科年级第一名
2016年所带309班语文高考均分理科年级第一名





袅袅乡音

——序《云水深处是吾乡》
徐 迅

     我和周竹琴素昧平生,只知道她是一个学校的语文老师。那学校是我家乡一所著名的中学,家乡的莘莘学子都以考上那所中学为荣。那个学校的语文老师除了她,我认识的还有几位。所谓桃李满天下。在与那所学校里生长过的桃李们偶尔相处时,我也总能感觉到他(她)们对自己老师特有的一种崇敬和热爱。
     “你们高考后就离开了,留下老师还在校园里。我常常会在傍晚或晚自习走到你们待过的高三教学楼前,那里一切依旧。”这是周竹琴在散文《你们走了以后》里写的……学生高考毕业,一茬茬地,一届届地走了,眼前空空荡荡,踯躅在教学楼前,周竹琴怅然若失,心里自有一种恒久的思念与追忆。如此,一种浓浓的师生之情凝于笔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许是这种“传道”的职业习惯,使周竹琴在写作时就会毫不犹豫地传达出她的思想。从吃菱角中,她也能独特地领略到“菱角有涩涩的壳,却有着美味的果肉,就像哑婆一样,上苍给了她苦难,她却带给我温暖的回忆”(《菱角尖尖》)的另一番生命滋味……
     回忆总是温馨的。如果这种回忆还夹杂着人生智慧,其间更有一种幸福的享受。
     在人生成长的岁月,周竹琴就沐浴在这种人生的智慧里。比如,年幼的时候她与小伙伴一起在一棵大树下玩石子,而盘踞在她们头顶的却有一条恐怖的大蛇,她爷爷为了不惊吓她们,抓住她们的童心,喊了声“去踩高跷”,便巧妙地支开了她们,让她们避开一次生命的不测(见《遇见大蛇》);比如,在乡村的秧田里,为了减轻拔秧的劳累,“父亲干脆自制了一种凳子。一个凳面一条腿,凳腿的底部是尖的,易于从泥里拔起……”(《“五一”插田》),等等,这不仅使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人生的大爱,还使她充分领受到了创造的愉悦。
     上辈的言传身教、天生的聪慧、女性的细腻和敏感……让周竹琴仿佛从小就能细心地体察人性的善恶,感悟一些生存的道理。她叙述母亲让她给棉花剪枝时,说,“穿行其间,我发现叶子太多了,影响阳光射入,下面的棉花长得没有上面饱满;摘棉花也不方便,枯死的棉花叶总是往棉花团上粘。于是,我在给棉花剪枝时增加了一项——摘叶子,将多余的叶子清除。母亲倒没有反对我的自作主张……”(《那年那地》),小小的年纪,她却有自己的主张。她这样做了,她获得了成功,因而也享受到“一个小女孩在圆月清辉下拿着剪刀,梦想棉花雪白一片的快乐”。
     周竹琴收在这本文集里的文字,因为职业关系,虽然也涉及到了她的一些教师生活,但写得更多,或者说她用情最为专注的还是乡村的人、物和事。她关注一些农事,这些农事绝大部分她都干过,所以她总能感同身受……双抢、编席子、挑坝,让她有着与大多数乡村孩子一样的苦涩记忆……剪棉花、讨猪菜、刮麻,等等,却又让她感受到贫穷而又快乐的童年与少年生活……“池塘四周的竹林仍在。有了水,竹林显得格外青翠,夏天,搬张竹椅,坐在其间,看书、发呆都可以,刮麻也不错。”她在《门口的池塘》这篇散文里这样不动声色地写着,如此文字在带给我们美好想象的同时,那一片凝固了的夏日时光,也让我们心生感动。
     一切都十分的熟悉。
     周竹琴用袅袅的乡音,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我非常熟悉的乡土、熟悉的农事和人物……她用的是她最为熟悉和擅长的一种表达。只是联想到乡土的辽阔与农事的丰富,我以为,她的这种表达方式只能算是她亲近土地,亲近农事和人的一种。她应该有更多的方式。
     此为序。

2017年8月12日下午于北京寓所     


真实的文,健康的人
  刘从良  

     本书收录的文章,我之前大都读过,也推荐给朋友读过。其中有很多曾在一些媒体或平台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我喜欢周竹琴的文字,真实、健康。
     她是“摄影式”写作。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更能理解她文字真实的程度。我很吃惊,那么多久远的细节,她何以记得那么清楚;至于人物的语言,她文章里根本就是记录,不是写作,非常鲜活。我在飞驰的高铁上翻看她的文章,记忆里的场景真切地扑面而来,我突然忘记自己身在何处,仿佛变回孩童,走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路梧桐,走在门口的池塘,看到菱角尖尖……一切清晰可触,内心涌起说不出的感动。
    很多回忆过去的文字是病态的,而她的文字是健康的,毫不做作,充满生命气息。对于写作而言,坦诚地回忆也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她的作品里,即使是苦难,化作回忆,也有些许甜蜜。我想,对于一个依旧生活在乡村,依旧热爱乡村生活的人来说,她真正懂得生命的趣味。《交公粮》里有这样一段:“人站在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中间,解开袋口,放倒袋子,两手抓着袋底两边,用力往上提袋身,装满稻谷的袋身滚圆似蟒蛇,只能一点一点地往后拖,最后用劲一抽,才能倒干净,人也一屁股跌坐在稻谷堆里,尖尖的谷子扎满裤子。”这极富趣味和魅力的文字,没有强大的内心,没有对生活无比的热爱,是一定写不出来的。
 周竹琴的人,也是真实、健康的。 
    我和她,只见过一面,2016年高考语文阅卷期间,在安徽大学。印象中她细声细语,说话一直是微微笑着。我们加了微信,偶尔交流,互相勉励。她做事效率很高,一有想法,马上行动。写作方面,非常勤奋,在繁重的学校工作之余,有段时间几乎保持着每天一篇的速度。我也是每天忙东忙西,自认为在努力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是很相似的。
     她执意让我这个普通同行写序,大概正是因为这种相似。
     人与文符。
 

相关链接
      《野寨中学简报》http://ahyzzx.com/a/yezhongjianbao/20171220/5015.html

 

文字:yzadmin图片:
编辑: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