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潜山情近怯,钦佩古里数珍奇

文章来源: 安徽省文物局文博专家    发布时间: 2020-04-01 15:00:27    浏览量: 4056

潜山市是隶属于安庆市的地处皖西南的一个新晋县改市,这个区域的远古文化、悠久历史、特殊地理、奇异物产一直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地质史上有着标准断代的三千万年历史的“潜山龟”化石的命名;素有古“南岳”之称的天柱山,雄奇峥嵘“一柱擎天”;在安徽省考古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第一个史前文化命名地——“薛家岗文化”遗址、便处于市境王河镇薛家岗遗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中;西周时期的皖公山下出现了一个“伯”一级的因山而名的“皖国”、竟然成了今天整个安徽省“皖”字的简称起源;秦汉时期庐江郡的郡治古城故址一度就设在“皖县”的境内;原潜山县城关镇周围的彭岭、彰法山、天宁寨等地发现了数以千座的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铁器和最早的“舒席”竹编工艺产品;到了中古社会时期和近代,潜山市的历史古建筑、摩崖石刻,著文3000多万字的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徽剧鼻祖程长庚,《天柱山志》作者乌以风与位于野寨中学内因墓建校原176师抗日英烈墓等等,都是潜山市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资源与重量级文化遗产,地灵而人杰,史久且文灿,无不闪烁着民族文化与近代文明的印记和智慧。

  我在二十多年前曾写过《走进薛家岗》一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上,介绍距今五千多年薛家岗文化国保的考古成就;也曾就天柱山上的一块摩崖石刻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写过一篇《天柱山刘源抗元题刻》,在安徽的《文化周报》上发表,介绍在蒙元占领大江南北之后,义士刘源坚持支撑抗元大旗,于大别山联络几十个山寨,先后持续了十几年的英勇悲壮事迹。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曾经有十多次机会来潜山出差,也结识了余本爱、张金朝、李丁生、徐静雯、汪军等几代文博工作者,他们都是学有所长的“潜山通”,对我有着提供资讯的有益帮助,这其中,还有一个县“宣传部长”出身的领导不能不提,大学中文毕业背景、连续参加潜山张恨水研究会34年未曾中断的地方史专家——郑炎贵先生,他对潜山县乡梓之地“异乎非常”的热爱与执念,让人深受感动与启迪。

潜山市文化遗产资源的禀赋与特质,使它足以介于安徽省“文物大县”的行列,本文不打算展开介绍,仅仅从它目前拥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与数量来考察,便可以得到充分说明,虽然说它拥有的数量不是最多,可在类型却有着“最丰富”的特点,仅以这一点而言,全国也并不多见。

  在《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受国家保护为国家所有的五大不可移动文物类型中,古遗址是第一类型,而潜山便有十分著名的“薛家岗遗址”,其面积有近八万平方米,出土很有特色的五孔至十三孔条形石刀、带有彩绘花果纹图案的有孔石铲、可以摇响的印刺绳索纹的大小陶球、皖西南区域最早使用的透闪石玉镯玉璜玉琮玉环玉坠饰、各式各样的灰陶黑陶红陶夹砂陶器物等,反映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在此繁衍生息的史前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原始状况,与其性质相近的遗存,在市境与安庆市范围内有广泛分布,因其内涵丰富、具有区域文化特征、且在皖西南诸县市甚至湖北黄梅、长江南岸的东至、江西九江也有分布,代表着距今五千五百多年至四千五百年间
的一种原始文化,因而得到了中国考古学界的一致命名。“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因位于野寨乡三祖寺左侧山涧两岸的题刻而得名,当地也有称之为“石牛洞石刻"的。潜山曾为唐宋时期著名的“舒州"所在,三祖寺周边的清冷荒岩、流水潺潺的环境,吸引过无数达官贵胄、墨客骚人慕名来游,一些有条件有影响的文人雅士在盛誉景美之时,留下纪游题名题字或题文题诗,是为中国唐宋时代旅游之时尚并一直影响至今天的一些人的随兴涂鸦。宋代文士、苏门四子之一的大书法家黄庭坚曾与一干人等到此题名,体现出长锋纵横、波傑有致的书法特色的千年遗迹,仍然完好的保存在那岩石崖壁之上,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是否取此地名或者影响此谷命名,倒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历史之谜;宋代拥有“改革家”之称的王安石曾长舒州,他的偈语般的“坐石上以忘归”六言诗,让许多人观诗感叹、吁吁不已;从唐代的四人题名开始,到两宋的书法荟萃,元代题诗,明代“安庆名山"题景、李元阳的毁前人石刻题名到清,至今尚有二百多段真草楷隶篆书法洋洋洒洒、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承,成为江淮之间皖中区域与琅琊石刻、浮山石刻齐名并驾的三大摩崖石刻群,也是安徽省最有文化品味和人文精神的国保单位!

  古建筑是现行文物法律中的一个法定名称,也是我国地面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第三大类型。现今潜山市博物馆所在地的范围内,即市区梅城镇西北三里的彰法山旁,就有一座“寿逾千年”的佛塔建筑巍峨屹立——太平寺塔,据清顺治版《潜山县志》记载:“太平塔在县北三里”,始建于晋咸和年间,北宋崇宁三年(1103年)重新建造,塔砖上模印有文字可以佐证,塔顶上有铁铸的覆缽铭文记载“大宗隆兴改元(1163年)”,证明此时又经重修。该塔是一座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宋塔,有7层,塔身高35米,加上塔刹,总高43米,平面八角,逐层收分,每层开4门,虚实相对,塔内中空,楼梯采取“壁内折上式”,塔墙设金龛,佛象多达上千,塔外设腰檐,仿木斗拱结构。顶上修复8米高塔刹宝珠、相轮,另有风铃等设施,迎风飘荡,清音回响,是安徽省现存一百多座佛塔与风水塔中体量最大、建筑结构最为复杂、建造技术按照宋人《营造法式》的规范标准而建的一座珍贵遗构,代表着宋代建筑史的经典标本。

  在近现代重要史迹与典型建筑类型中,潜山市野寨中学内保存的抗日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176师英烈墓,是今年10月7日新晋的第八批国保之一,也是安徽省目前为止发现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建筑形式多样且史料保存信息最为丰富的、总计埋葬900多人的抗日将士墓。早在1943年,为了保护这处气贯长虹、魂昭日月的抗日英烈墓地,国民政府专门设立了野寨中学机构,寓教书育人培养代代不绝的继承者与看护英烈亡灵的功能于一体,由范苑声先生出任第一任校长。经过校方多年来持之一恒的呵护努力与营造,目前已建成形制不一、风格多样、错落布局、庄严肃穆的纪念组团,由墓园、亭、忠烈祠、纪念碑与博物馆组成的景区构成,数量众多、史实详明的历代形成的英烈题名碑刻与众多题咏,是这一纪念设施最可珍贵的可移动文物,而建于九十年代初的范苑声墓园,最终让老先生终生护墓、伴随英魂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我曾经多次来此考察祭奠,为其维修与申报略尽其力,这次借红色文物立法调研,再次感受七十多年前的那场时代悲剧。在与校长徐汉夫先生的交流时,我很希望他们在规划与环境风貌的协调上久久为功,为把这处抗日圣迹打造成缅怀先烈的著名景区而再加一把力。

  安徽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处,而潜山市的国保数远远大于本省的县均数一倍有余,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历史人文底蕴和资源。我们从潜山市的这四处国保,又能获得什么样的有教益的启示呢?首先,古遗址中的薛家岗遗址的人文历史的信息量大,可以为远古文明的探索增加途径与地方史的文明之源的追溯;其次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是潜山市中古社会以来的人文宝库,对地方史、宗教活动、旅游、名人宦迹、书法史具有极高研究与利用价值;再次太平塔的实物存在,对宗教史、地方史、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实物标本意义;又次野寨抗日英烈墓与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华儿女在抗击外虏入侵时,安徽人民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它与抗元的刘源一样,是我们民族史上的珍贵一页;最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潜山市的国保比之一般性古建筑与乡土民居建筑,有着文化上、标准上、营建背景上与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明显不同,因之这种“名实相符"的国保更具有的价值巨大、无可复制的特殊之处。 

文字:张宏明图片:
编辑: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