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中首届高中同学50年聚会有感

文章来源: 校友办    发布时间: 2020-12-08 19:17:59    浏览量: 5358
尊敬的老师、尊敬的母校领导、各位同学:
为了那份没有淡忘的友情,奔着一个未了的心愿,今天,我们选择在母校聚会。衷心感谢发起建立“首届高中师生微信群”的同学,发起并为聚会慷慨解囊和辛劳奔忙的同学!感谢老师的光临,感谢母校的领导!
恰同学少年,恍如昨日;逢白首翁媪,再见此时。
半个世纪倏忽之间。五十年前,我们从这里捧走一份希望,也从此留下一份挂念!久别重逢,感慨颇多,作古风《归来》,陈述此时的心情:
秋尽韶华远,风高阵阵鸿。
昨揖池边绿,今掬陌上红。
落叶归根本,游人嗟何同?
且作观光看,归时莫动容。
秋已尽,春已远,归雁声声,昨天还见满园春色,今天已是阡陌飞红,生命莫不如此。落叶归根,本是一句俗语,游子却有更深的体会,时光不能回流,权当是一趟旅行,归来之时还是不要动情为好!说是不动情,是未到情深处。回到故乡,回到母校,又怎能不让人动情呢!
今天的故乡,山青水秀,路网八达,百业蓬勃,一片祥和。
今日的母校,良师济济,英才辈出,到处莺歌燕舞,更有喜讯频传。校园,是那样的熟悉,变化又是那样的令人惊叹!目之所及,令人鼓舞!
因为我的初中也在这里度过,所以有着更深的印象。曾记得:北面的礼堂,圆木支撑,芭茅盖顶,雨天漏雨,晴天漏光,兼做餐厅和会场。食堂做的是柴火饭,学生吃的是桌餐。东边有实验室、标本室,西边有地理园地、图书馆,教学楼前是花圃、操场、幸福河。两棵多人合抱的古杨,绿荫如盖,世所罕见。班组有菜园,学校有农场。校园花木葱范,白鹭点翠,琴笛悠扬。这里的一木一石,一居一室,定格在学子的心田。这里的一师一友,一人一事,记忆犹新。每当读到“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就会想起鲍老师给我们解读陆游的那首《卜算子。咏梅》,想到杭州西湖的断桥,想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品格;应用到数学,就会想起王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板书和不厌其烦的演算,还有一口怀宁的普通话;每经船闸,就会想起武老师讲解轮船过闸的原理,而屡看不厌。曾记得:原籍怀宁县江镇教授地理课的江老师,亲临地理园地,指导我们观测风向、风速、降雨量,指看各类花木和试种绿色棉花时的身影。原籍太湖县教授动、植物课的陈老师讲授、辨别动植物标本时的情景…等等,等等,往事历历在目。除了今天在坐的各位老师,还有那些没有来到聚会现场和已经离开我们的领导、老师:周仿歧校长、程浴川校长、徐政基主任、涂振家主任、汪荣来老师、储昭武老师、程芝道老师、李德济老师、李又麟老师、林胜老师、方送南老师、钟德润老师、汪南松老师、蒋复忠老师、祝助春老师、徐际楷老师、金灿老师等等,以及校医、工友。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常在眼前闪现,是那样的亲切,而矗立在学生的心中。以至后来路过他们的家乡,或曾经工作、学习过的地方,都会勾起回忆,而感到亲近。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更为熟悉。晨练的脚步,早读的书声,课堂的讲习,灯下的墨痕,踏沙漫步,潜水浣纱,草坪促膝,轻歌唱和,琴韵笛腔,夕阳剪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管时过境迁,依然梦想魂牵。百年修得同窗读,同学是一种缘分,即使是几十年后,岗位有别、贫富悬殊、处境不同,同学却成为永恒,“同学”这一称谓更加显得质朴、真挚,而倍感珍惜!往事令人回味,往事值得回味。高中两年,时间虽短,但结下的友情伴随终生,今天的聚会是最好的说明。同堂读书、同室就寝、同厨餐饮、同时作息,尽管兴趣爱好不一,课余活动不同,但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生长,知识在老师的教导和同学帮助下不断累积、沉淀、转化。
在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学生阶段,对曾经给予指路、帮助、陪伴的领导、老师、同学都会铭记在心,没齿不忘。我在省级报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老师,无字的丰碑!》就是倾吐感恩之心的一串文字。
若干年后,角色转换,当自己成为老师的时候,同所有从事教师职业的工作者一样,自豪的不仅仅是桃李满天下,而是培养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因为那是师者学识、品格的升华、延续、光大、传承!
昨天 我们从这里起飞  各自东西
今天 我们团聚 走在当年的路上
同学是前世的缘分  让我们
为逝者默哀
为生者庆幸
为坚守者点赞
为建树者欢欣
道一声  彼此珍重
祝母校辉煌永远
祝老师  同学  寿晋期颐
谢谢大家!
                               2020年11月28日
(孙泉,原名孙中根,1972届高中校友,原巢湖市文联主席,安徽省文史委员)
 
文字:孙泉图片:无
编辑:九 天审核:yzadmin